11月10日,器乐编创与排练类教研组(下简称“器乐组”)举办了22-23学年度第1次集体教研活动,也是核心课程教研组成立以来第1次现场教学观摩。因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的刘丽丹老师在现场讲授了一节【弹拨乐组织排练与编创】课。器乐组教师、教指委指导小组专家及全国各地的老师约70多人通过腾讯会议实时在线观摩。
正式上课前,绍兴文理学院的柳国庆副校长和音乐学院的童师柳院长先后致辞,热情欢迎参会的老师专家。课程结束后,教指委专家指导小组丁凡老师感谢了绍兴文理学院对核心课程建设的支持,肯定了刘丽丹老师的大胆尝试。丁老师说课上得很成功,相信上完这节课后,同学们一辈子都会记得“塞缝儿“这个知识和技术。
随后,召集人童昕老师组织器乐组就观摩课开展教学研讨。陈怡然、石娜·沙里江、王瑾、程畅、王馨密、高幸6名老师先后发言提问,刘丽丹老师也都逐一解答。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认为刘老师的本节课结构相当完整、目标明确,围绕“呼应式填充”这一对位知识,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层次清晰、效果明显。给大家很多启发。
2 老师们对“塞缝儿“这种技术产生兴趣,希望今后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学习
3 希望进一步了解此课程对学生修前和修毕的要求、考试形式等相关问题
最后召集人伍润华老师做了总结发言。他总结了协作类课程在编创教学上要解决两个技术问题:一个是纵向的织体层次,另一个是横向的声部填充交接;同时还要注意整体上表情和风格的统一。掌握了这样的编创技术后,就可以帮助学生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避免只能指挥中小学生“大齐奏”。刘老师的课也很好地展示出民族调式(包括支声)是学习多声部编创技术的合适的切入点。伍老师还总结了协作类课程对教师的4个要求:1.技术性。包括演奏技术、编创技术、排练和指挥的技术;2.艺术性。教师对多声部音乐要有感性和理性的艺术标准;3.即兴性。这需要长期的积累;4实践性。必须大量、长期地坚持实践。
指导小组的邓林老师也谈了她的观感,她说:器乐协作与编创课程所培养的能力,不仅仅应用于学校社团,也是音乐教师不可或缺的品质。音乐教师应该具有创新与协作意识,并具有创新与协作能力,在社团发挥组织排练的作用,在课堂发挥组织教学的作用,是音乐课堂中以音乐的方式组织教学关键的能力。
这次观摩课的目的并非向大家展示一个完美的示范样本,而是协作类课程将此前期的“纸上谈兵“落地到“实战演练”的初次尝试,以促使大家观察、思考这类课程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其后的调整和应对措施。另外,单独的一节课只是一个孤立的“点”, 对于课程的整体建设来说,我们更需要考量的是连续贯通的“线”。器乐组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有两个:1.与老师们研讨课程的“线性”发展;2.充分利用本组作曲教师资源,组织“对位技术与复调知识”相关讲座,帮助有需要的老师提高自身的编创能力。(整理 童昕)
全文链接:http://www.mfa.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78&id=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