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中国社会科学网10月10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助推文明交流互鉴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10-11
  

  9月25日,由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绍兴文理学院共同承办的首届“名城绍兴与亚洲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绍兴举行,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德国基尔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东亚文化之都绍兴、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与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

  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在致辞中认为,绍兴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是亚洲文明研究“立足中国、辐射亚洲、放眼世界”的重要窗口,绍兴文化的完整性、延续性以及当代活力很有必要从中华文脉的传承发展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整体视角里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把握;我们要从绍兴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挖掘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汪俊昌在致辞中表示,绍兴文理学院近年来主动参与名城绍兴重大节会活动,积极探索推动绍兴文化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学校将强化与浙江大学在人文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的深度合作,提高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更好融入名城绍兴建设,通过“人才共育、平台共建、学科共进”促进亚洲文明研究。

  与会专家学者结合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方面的宏观维度与地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微观视角,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绍兴历史文化资源与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问题。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绍兴研究院副院长黄华新主持开幕式。

 

  【专家观点摘录】

 

  周永明(南方科技大学) 《水道研究与“路学”的拓展》

  绍兴城内水网纵横,即使是主城区,依旧水道密集。在铁道普及之前,水道是从事耕作、从事商贸、从事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而水道研究与道路研究是可以实现融会贯通的。我们倡导对道路与人、社会和环境复杂关系的跨学科研究,可为水道研究提供方法、开拓视野:河流与文明起源、河流与交通、河道与法律观念、河流与治理技术、河流与环境、河流与文化等都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葛剑雄(复旦大学) 《绍兴文化研究的两个视角》

  从国际化的角度探讨绍兴文化有两个方面需要重视:一是明清以来,绍兴文化、绍兴商业、绍兴名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二是清末民初,绍兴一些知名人士走出绍兴、走向世界,他们在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学术发展路径。

  阮勇斌(浙江大学) 《数字技术推动考古发展》

  深入发掘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聚焦某一特定领域,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可为之提供有益借鉴。比如,其他地区白酒酒窖遗址的考古发掘及其品牌塑造可为绍兴黄酒文化的推广提供借鉴。要倡导数字技术推动考古发展,通过考古发掘,为绍兴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更为坚实、更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荆志淳(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可持续性的长程视野》

  挖掘绍兴名人的学术遗产与思想效应是探讨绍兴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长程视野对于考古学的意义首先在于问题意识的确立:考古学研究的发展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以及谋求未来的发展。只有立足长程视野,广泛运用材料,才能得出相对全面的结论;要关注次级变化,通过梳理变化背后的机制转变,找到文明发展或衰落的内在缘由。

  寿永明(绍兴文理学院) 《兰亭书法的国际传播》

  书法艺术表现出书写者独特的气质和心境。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是书法与文学罕见地完美结合的艺术奇迹,成为后世书法艺术家心中的书法典范。绍兴“海外兰亭书法学堂”项目以“书法+文化”的形式拓展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交流新模式。

  李镇汉(韩国高丽大学) 《高丽和浙江绍兴地域的文化交流》

  高丽王朝与包括绍兴(越州)在内的浙江地区是自吴越国开始至明朝的450余年间持续开展海上贸易的地方。高丽在与吴越国的交流过程中,经济贸易和技术等方面相互影响,尤其是长期的海上交流,在高丽与浙江(绍兴)起到了传播两国文化的通道作用。

  王勇(浙江大学) 《朱舜水的字、号与乡贯》

  使用日本柳川古文书馆等收藏的手稿资料,探究朱舜水基本史实中存在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是朱舜水是宁波人还是绍兴人?二是朱舜水的字为“楚玙”还是“鲁玙 ”?三是朱舜水的号为“舜水”还是“溶霜”?并从重构礼学理想、表达思乡心情两个方面解析他客居日本后改字、号的动机。

  虞万里(浙江大学) 《重修王阳明新建伯府记》

  “记”重在“记其实”,他以骈文形式,从四个方面对重修王阳明新建伯府展开记实:一是王氏溯源,阳明家族及出生;二是新建伯故居与纪念馆建筑缘起与场景;三是王阳明生平历程和学术特点;四是兴建故居与纪念馆之意义:学习王阳明以修身养心抵御外界纷扰,“知行合一,化世觉民,起衰振敝,强国治心。”

  程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源远流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绍兴以及浙江大学的交流史一瞥》

  1930至1940年代,哥大校友袁同礼先生在中国国内大量收购清朝以来出版的家(族)谱以及地方志,绍兴的地方志与家(族)谱也在其中。哥大历史上不断接受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包括胡适、徐志摩、蒋梦麟、马寅初等。2010年起,哥大东亚图书馆与浙大图书馆结为合作伙伴,拓展了人文交流合作的空间。

  史安梅(德国基尔大学) 《清初绍兴名医陈士铎的学术思想》

  绍兴医者陈士铎(1627-1707)著有《辩证奇闻》《本草新编》《辩证录》《石室秘录》《外经微言》《洞天奥旨》等,他提出“劝医六则”,通过呈现易于阅读的内容造福公众、传播医学。绍兴学者在知识文本的产生、思想观念的传播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程乐松(北京大学) 《自立以共生:中西文化的相與之道》

  每一种文化的自我认同及对传统的坚持,是多元主义的前提,也是建立共识的基础。中国文化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其根本要义是自立。具体到斯文鼎盛的绍兴,发现、理解并且融入传统中国的斯文于斯,从个体的精神世界到社会生活的秩序与观念,都是自立之道的根本,达成文化复兴、确立文化认同是一体两面的。

  韩伟表(浙江海洋大学) 《绍兴形塑“东亚文化之都”的海洋纬度》

  从历史发展看,近现代一大批绍兴有识之士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带来先进的海洋文明理念和成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商浩浩荡荡,推波助澜,为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新时代发展格局和趋势考察,绍兴也要借鉴上海洋山港经济区、甬舟一体化等建设经验,而这些都离不开对“海洋要素”的深度挖掘。

  李守奎(清华大学) 《越国历史的魅力》

  清华简中有两篇长篇史书,其中一篇就是在第七册中公布的《越公其事》,《越公其事》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对话,而且把勾践富国强兵、振兴灭吴的过程概括为“五政”依次叙述,属于“语类文献”。越国历史的魅力还体现在语言文字、方志著作等多个方面,是深入思考越文化延续性、越人分布广泛性等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蔡亮(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阳明思想在英语世界的展开与传播》

  阳明思想在英语世界的展开与传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18世纪欧洲汉学著作英译期;二是19世纪的探索推广期;三是20世纪至今的系统研究期。英语世界成为西方汉学建构中国文化知识谱系的重要中介和场域,英国和美国也先后成为阳明思想在西方传播的策源地和摆渡者。进入21世纪,在中外学者的共同推动下,英语世界再次见证和参与了阳明思想在国际领域的“复兴”,并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可分享价值”。

 (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供稿)

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210/t20221010_5546269.shtml

上一条:光明日报10月10日:总集编纂与晚明骈文“立体”思想

下一条:越牛新闻10月9日:许书阁:教书育人新传人

关闭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新闻网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