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青春讲堂之“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系列讲座迎来第十六讲,绍兴市政协二级巡视员、绍兴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绍兴市鉴湖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柴英龙讲述《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特质》,结合绍兴文史与鉴湖文化,解析这条诗歌文化带的源流与当代价值,揭示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深刻联结。

跨越山海,溯源唐诗路之脉络
“您是哪里人?”在香港的一次交流中,一位八旬老者向柴英龙发问,柴英龙毫不犹豫地回答:“绍兴人。”老人眼中满是对绍兴山水的向往与憧憬。柴英龙以这段跨越山海的温暖期冀为切入点,引领听众回溯浙东唐诗之路隐藏着的两条核心路径。一条循水而行,从浙东运河蜿蜒至古鉴湖、西鉴湖,终抵大禹陵,载着漕运烟火与人文厚重;另一条依山而进,沿若耶溪逆流而上,串联起会稽山、天姥山等胜景,盛满诗画风光。柴英龙表示,正是这山水交织的路径,让绍兴成为千年前诗人的精神原乡。
诗魂传承,细数先驱之足迹
“唐诗之路的兴盛,离不开诗人们的开拓与探索。”柴英龙将目光聚焦于诗路上的核心人物,娓娓讲述他们在浙东的踪迹与故事。谢灵运,这位天资聪颖、豪放不羁的诗人,纵情于浙东山水之间。他以古鉴湖、若耶溪为主要活动区域,时而悠然垂钓于溪畔,时而豪情在岩石上题诗。他用清新脱俗的笔墨,开创了山水诗派,为浙东诗路悄然埋下伏笔。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深谙谢灵运诗中精髓。科举受挫后,他毅然奔赴浙东悟道。在天姥山、天台山留下足迹,“司马悔桥”的典故流传至今。其深厚的道教影响力,让浙东山水声名远播。李白读着谢灵运的诗踏上浙东土地,循运河寻访司马承祯,以笛声为引结为忘年交,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经典。这些诗作如璀璨星辰,引得众多诗人接踵而至,留下1500余首诗作,让绍兴成为唐诗世界璀璨地标。
运河通衢,详述千年之功绩
柴英龙追溯浙东运河的发展历史,直言它是诗路兴盛的“交通命脉”。运河自春秋时期开凿,历经唐宋时期的疏浚,逐渐成为一条通途。它北连京杭大运河,南接鉴湖、曹娥江,成为浙东地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正是运河的便捷,让远方的诗人们得以踏浪而来。”柴英龙强调,在唐代,水路航运十分发达。运河不仅解决了诗人们长途跋涉的艰辛,更让他们在沿途饱览水乡的秀丽风光,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灵感。倘若没有运河打破交通壁垒,便难以有千年前诗人们的浙东之约。运河以舟楫之便,串联起了山水与文脉,成为吸引唐代诗人奔赴绍兴的关键因素,在唐诗之路的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
水利润泽,漫话千年之滋养
柴英龙指出,浙东水利工程是诗路诞生的“生态根基”。春秋时期,管仲在绍兴主持水利建设,奠定了浙东水网的基本雏形。后世经过历代修缮,形成了以鉴湖为核心、河渠纵横交错的水利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滋养了两岸的肥沃土地,更造就了如诗如画的诗意风光。柴英龙提及,陆游曾写诗盛赞鉴湖水利。正是这些水利工程,让浙东地区“旱涝无虞、物产丰饶”。它们不仅为诗人们提供了舒适的游历环境,更以水乡的独特景致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灵感。水利与山水相互交融,让浙东不仅成为宜居之地,更成为诗人笔下永恒的精神家园,为唐诗之路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山水文脉,青年共赴新征程
“绍兴的山水,让文人的思想精神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成就了他们在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造诣。”柴英龙谈到,在越王勾践时期,水稻田水润沃野,诗人们为这般风光写下诸多佳作。管仲赞绍兴人才辈出、景致秀丽。秦始皇登临秦王山后,绍兴在休养生息中兴起文化,魏、孔、禹、贺四大家族应运而生。鉴湖不仅滋养诗意风光,更以湖水酿成绍兴佳酿,成为文化根基重要载体。柴英龙将话题转向当代学子,指出诗路是乡村振兴与精神家园建设宝贵资源。他呼吁青年深入挖掘独特禀赋,融合唐诗意境与水墨文化带打造,串联文化遗址,构建特色旅游路线。以文旅创新为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赋能,让千年诗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柴英龙凭借翔实的史料、生动的典故,为青年学子铺展开了一幅“越中山色诗中看”的千年画卷。他指出,绍兴文化如璀璨星辰,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唐诗之路深深浸润着这片土地。从港人遥念的越州风光,到诗路的山水脉络;从文脉先驱的足迹,到运河水利的滋养;再到青年肩负的文化使命,让“唐诗之路”成为可感的文化资源与精神力量,让千年诗韵为绍兴的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青春讲堂互动:
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51班刘佳羽同学:柴老师您好,您在讲座中提到,唐代诗人到浙东一带,看到福建湖、会稽山等山水美景,品尝醉蟹、绍兴黄酒后,灵感迸发提笔写诗,诗歌流传吸引更多文人墨客,让当地更有名气。可我们现代年轻人难以像古人那样写诗抒情言志,想问问当代年轻人有哪些现代方式能体验和传播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
柴英龙:我一直在关注这位专注听讲的同学,看你认真听讲,我回答问题时都更谨慎了,生怕出错。你提的问题很棒。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对唐诗之路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原有的情趣取向,不能仅是单纯理解、赞美或观赏。一方面,我们要身体力行去走唐诗之路,实地感受一山一水的风光景色,这种感悟和体悟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不过大家时间有限,也有其他方式。我前两天在文章里提到,可构建云上唐诗之路云端平台,植入科技信息,制作相关光盘,将沿线风光数字化呈现,配上文字和历史典故,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我的构想。另一方面,如今信息丰富,我们可以一边品读唐朝诗人的优美诗句,一边借助通讯工具,在网上查看、了解、观赏唐诗之路的山水风光,探寻诗人原乡风采。
摄影:丁楚雄 郑恬 文字:周悦 陈林霞 编辑:伍环 赵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