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主题书法现场创作、“孝文化”连环画科普展、姓氏“家训族规”科普展、汉服体验、美食展……2023年社科赋能“秘境松阳”暨松阳县“孝文化”社科普及周系列活动近日在浙江丽水市松阳县望松街道开幕。开幕式上,绍兴文理学院“兴松”书法科普实践基地揭牌,成为绍兴文理学院山海协作社科赋能合作的又一举措。
近年来,在浙江省教育工委实施高校党建“四个融合”行动指引下,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以“校地党建融合”作为和地方的链接点、共振点,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实施“党建领航”“教育培优”“人才共享”“科技赋能”“产业强体”“文化涵养”等“六大工程”,奋力交出落实高校党建“四个融合”行动、深度参与共同富裕改革发展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高分答卷。
医教助力 找准乡村振兴“切入点”
医疗和教育这两个直接关系民生的领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打通医疗和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倾心助力乡村振兴。
贵门乡位于绍兴嵊州西南山区,群山连绵,经济较为落后,百姓求医问药相对困难,学校每年组织医学专业师生奔赴贵门乡开展爱心医疗,已坚持26年不间断。学校与贵门乡之间的医疗帮扶也从原来的送医送药,逐渐转变成了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新模式——相关的专家医生及优秀学子们通过远程诊疗、联合义诊、救护培训、知识科普、特殊关怀等多种方式,开展一系列医疗救护志愿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在地方乡村公共医疗志愿服务的优势。26年来,学校爱心医疗服务团在贵门已累计义诊7000余人次,发放卫生宣传资料8000余份,不仅有效传播了健康知识理念,缓解、解决了当地留守人群的病痛,更让医学生们在实践中践行医学誓言,自觉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积极服务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止贵门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党委每年都将“我为家乡做贡献”健康惠民活动作为年度例行重点任务,推动党建工作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每年组织发动医疗精兵强将深入绍兴各个乡镇近200个点开展活动,惠及百姓近3万人。
与此同时,学校党委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专业优势,助力山区教育发展。学校在“山海协作”结对地区丽水市松阳县开设了“松兰讲坛”,每年组织骨干教师赴松阳开展针对当地幼儿园和中学教师能力提升的专题讲座。每年暑期,由教师教育学院师范专业学生组成的“关爱小候鸟”教育帮扶团奔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松阳县,绍兴市福全、兰亭等乡镇地区,为农村留守儿童、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和外来务工家庭子女的假期生活带去知识和快乐。
科研赋能 提升乡村可持续生产力
绍兴地域内水网交错, 河道纵横,绍兴文理学院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专业所长,成立鉴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科技咨询组,为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学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全省“剿灭劣V类水”活动,与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曹娥江、天台县全域、台州市全域,以及温州、杭州、衢州、丽水等部分河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为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学校还建立了“珍珠蚌养殖体系”“水域生态管理”“渔业养殖体系”“生物医药”和“现代种植业”等专家团队,成为相关产业的“智囊”。金参博士采用中草药防治法提升甲鱼免疫力,帮助绍兴富盛镇渔父农庄养殖的甲鱼发病率相较往年减少了28%,正品率提高至96%,成活率达到91%,回捕率达到87%,在全市所有养殖企业中名列前茅。章晓栋副教授长年坚持在滨海进行南美白对虾的疾病调研工作,为虾苗淡化场和养殖户提供各生长阶段南美白对虾病原检测服务,已在南美白对虾苗种中多批次检测出肠孢虫等病原,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为养殖户提前预警几十次,挽回大量经济损失。
艺术添彩 深度参与美丽文明乡村建设
学校依托艺术学院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心每年都选派师生深入绍兴各地区,尤其是广大乡村,开展民间音乐与地方曲艺、民间美术与造型艺术、民俗与民间文化等非遗项目的调查研究、保护传承工作,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如《浙江未来乡村色彩形象系统的建构研究》《浙江传统街区保护与装饰美学研究》等课题立项为省级课题,在第五届浙江省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识途·宋韵迹忆团队”获得大赛金奖,“寻红船之源,品宋韵之美”“白雁来相遇,青春共筑梦--白雁坑研学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分别获得大赛铜奖等。学院师生共同参与大量调研走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与近10个乡镇开展文化礼堂共建、美丽乡村共建。
上虞分院艺术系党支部专业师生从2012年开始参与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将产教融合的文章写在乡村田野,11年没有间断,完成了20余个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基层规划项目,遍布上虞区7个乡镇,项目包括整体规划、写生基地改造、老街改造、美丽乡村规划、文化产业园规划、水街两岸规划、生态规划等各个类别。如通过丰惠镇老粮站的室内外改造、增加粮站的利用率,把粮站改造成全镇居民的综合服务中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能让全镇居民以之为“家”。
丰惠老粮站室内外效果图
阐释宣传 合力擦亮新时代“枫桥经验”金名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坚决扛起“枫桥经验发源地”高校的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学科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多措并举推进“枫桥经验”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全面推广。
学校积极参与“枫桥经验”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学院等教师团队,组建“枫桥经验”专题调研课题组;成立了“枫桥经验研究中心”,加强“枫桥经验”的研究阐释和宣传转化。成立了“乡村共富法治保障研究中心”,入选浙江省共同富裕研究智库联盟成员单位,在乡村基层治理中承担了重要智库角色,切实为乡村在发展和基层治理过程中增强法律的指引、支撑和保障功能。学校5位教师受聘为绍兴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为地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与枫桥镇党委签约共建“党建引领·共富同行”联盟,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红色研学基地创建为渠道,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乡村振兴”主题教学、“‘枫桥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协同教研等活动。借助“田野思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和思政大课堂的新桥梁,合力擦亮新时代“枫桥经验”金名片。首批建立了枫桥经验发源地枫源村、王冕故里栎桥村、浙江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杜黄新村等“一体化”红色研学基地,深入社会大课堂,深化构建“大思政”新格局,同心守护汇聚社会育人能量,确保乡村振兴过程中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绍兴文理学院作为浙江省高校党建“四个融合”行动试点单位,助力地方乡村振兴之路仍在徐徐铺展……
编辑:严许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