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婉转悠扬的旋律衬着激昂厚重的唱腔,将秋瑾烈士的一生娓娓道来,灼照一代女性的觉醒之路。
如今正值秋瑾烈士诞辰150周年,大量相关文艺作品涌现,比如越剧电影《鉴湖女侠》绍兴首映;“原创江南越韵”歌剧《秋瑾》在浙江文学馆上演……一场场接连上演的文艺活动,呈现秋瑾烈士波澜壮阔的革命之路,让她不朽的英雄精神根植百姓心间。

说起秋瑾,就必须提及绍兴,这里是秋瑾的故乡,也是她革命生涯的重要舞台。
1907年2月,秋瑾回到浙江,以绍兴大通学堂为据点,整顿光复会组织、联络会党势力,伺机在浙、皖两地发动起义;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大通学堂暴露;同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
有关绍兴的历史记忆深融于秋瑾的文学作品,例如《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诗,虽创作于北京,但词中“八年风味徒思浙”直陈对浙江(绍兴)的思念,其中那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所传递的革命决心,至今仍是经典。
还有她1905年创作的七言绝句《对酒》,其中展示的“诗剑合一”的越中风骨,亦常被解读为其回绍前后精神气质的文学定格。
这些流转于字里行间的文人品格,也如串珠引线般贯穿有关秋瑾的剧作,赋予作品别样韵味;于创作者而言,对秋瑾故事的全新演绎,则让他们深度了解那段震动华夏的历史。
不久前,由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人民政府举办的“文学与《秋瑾》——歌剧与文学交叉式‘唱、念、演、说’”立体讲座上,著名低男中音歌唱家、作家、歌剧编剧导演孙禹讲起了自己与文学与歌剧结缘的故事,或许正是因为冥冥之中的缘分,他才能将这部歌剧带到浙江文学馆、带到观众面前,“假如没有《秋瑾》歌剧,我绝不可能了解绍兴、了解秋瑾。”

一切都源于5年前,当时孙禹正在杭州休养,机缘巧合前往古城绍兴,当车子驶过轩亭口时,秋瑾的塑像陡然闯进他的视线,他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一百多年前秋瑾在轩亭口被枭首示众,从血泊中站立起的高大身影。“一代女诗人的才情,连同她那鉴湖女侠的剑胆琴心,让我震撼不已。”孙禹写到,这触动了他与生俱来的“英雄情结”,让他发自内心地想为秋瑾写一部歌剧,“当时有拍秋瑾的电影、演她的越剧甚至是话剧,却没有一部歌剧纵情为她高唱。”
这段百年前的故事在孙禹心间激荡起深沉的回响,也让他产生了创作一部歌剧的想法,以填补绍兴对秋瑾文艺创作领域空白。
他曾在文章中忆及创作《秋瑾》歌剧的缘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浙江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胡雁给他发来消息,浙江省正在征集和扶持“舞台精品”,为抓住机遇,他将书写秋瑾歌剧的梦想付诸笔端,只用了一个礼拜便一气呵成。
排练《秋瑾》歌剧的经历也成为孙禹记忆中一段“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历程。“因为经费紧缺,剧组不得不费尽心思省钱。”他写到,导演作曲、配器迷底、演员都是不要报酬“为爱发电”;演秋瑾婆婆的张海为省钱,甚至舍不得在演出中摔碎14元人民币一只的盖碗茶杯;执行导演和女一号胡雁几乎顿顿吃“派饭”;音效舞美计设、字幕、场次灯光布置则靠导演陈蛟龙与儿子“赞助”……
好在,这部作品还是在坎坷中诞生,与各地观众见面,“我们是全国最穷的剧组,但我们演成了,巳经几十场,回回都能唱哭观众,现在,这个世界上,又有了一部崭新的歌剧叫江南越韵歌剧《秋瑾》。”他说,这部剧本还被推荐给秋瑾故乡的一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让《秋瑾》故事魂归故里。

回到《秋瑾》歌剧现场,观众情绪随着胡雁所饰演的秋瑾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词达到顶峰。
这是《秋瑾》歌剧中最为经典的一幕,发生于秋瑾烈士与清末山阴县令之间,这位普通县令不肯逼供秋瑾,并因秋瑾被判死刑深感痛惜,承诺尽力完成秋瑾三个临终愿望——写家信、不枭首、备薄棺,并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愧疚情感驱使下,于秋瑾遇难百余日后悬梁自缢。“感谢孙禹老师的努力,他发掘了秋瑾被捕后负责审讯的知县李钟岳这个独特人物,他在审讯中保护秋瑾、拒绝酷刑逼供,最终在秋瑾就义后因愧疚自责而自杀。”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馆)长程士庆观看完《秋瑾》歌剧后写到。
当壮志未酬的悲怆与遗憾融于萧瑟的唱段,这个为革命而生的女侠的故事也走向完结,就如同史料中记载的那样,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后,秋瑾本来可以避难上海,暂居法租界,但她坚定地选择留下,与浙江多地会党首领同患难,并说出了那句始终被后世所铭记的话,“……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成功至少可提早五年,牺牲我一人,可以减少后来千百人的牺牲,不是我革命失败,而是我革命成功。”
秋瑾与革命为伍的一生,也是她为近代女性文学做出重要贡献的一生,那些流转于唱腔中、令人热血澎湃的诗词,和她“一腔碧血荐轩辕”的文学形象,深深影响着一代创作者,为后世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和参照,更让无数人看到独属于鉴湖女侠的侠骨柔情。
正如她给友人的信中所写,“星台短暂一生,光彩炽烈,壮美无与伦俦”,秋瑾以不屈信念缔造如夏花般的人生传奇,也在后继者的诠释与演绎中,在这个时代留下阵阵呐喊。
如今,“文学与秋瑾”——歌剧与文学文叉式“唱、念、演、说”立体讲座在浙江文学馆拉下帷幕,也期待更多与秋瑾相关的文艺作品,带我们走进“鉴湖女侠”秋瑾的精神世界。(记者 赵茜)
全文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303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