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新华网5月12日:书法美育创新实践开拓文化传承新路径——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学堂”十年探索实践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5-13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与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下,如何让千年翰墨焕发新生?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学堂”自2015年建立以来,历经十年探索,构建起贯通海内外、联动校社群的立体化书法美育体系,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

  一、三维架构:从全球辐射到乡土深耕的文化传播路径

  十年间,“兰亭书法学堂”以“海外版、国内版、校园版”三维矩阵破解文化传承的时空局限。在海外,11个书法学堂分布于四大洲,意大利摩德纳大学更将其纳入硕士学分课程,实现从文化展示到学科融合的跨越。在国内,47个学堂扎根绍兴城乡社区,200余期公益点评专场让书法走出象牙塔,成为“百姓书案”上的日常美学。在校园,“四季兰亭”活动常态化,形成“春写秋集、夏扇冬福”的文化生态,使书法美育浸润青年精神血脉;以“书写人生”品牌活动为核心,构建起“课程+实践+浸润”的全链条美育生态。

  这一分层递进的传播模式,突破了传统书法教育“重技法轻文化”的痼疾。通过“技道并重”的教学重构——海外学员临摹《兰亭序》时研习魏晋风度,绍兴村民书写家训时感悟伦理智慧,青年学子在“书写人生”中体认文化使命——书法成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媒介。十年积淀,印证了“文化解码”与“价值传播”的有机统一:当笔墨点画承载思想厚度,传统文化便拥有了穿透时代的力量。

  二、四维创新:数字时代书法教育的范式突破

  面对数字技术对文化生态的重塑,学堂以“理念、模式、实践、资源”四维创新推动教学范式转型。建成全国首个书法技法动态训练教室,开发《书法十八讲》等数字课程,构建“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混合教学模式。更具突破性的是其“知识—环境—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学生既能在“留青堂”体验竹刻非遗技艺,又通过“慕课西行”与新疆学子云端共书;既向湖笔传承人学习制笔绝活,又参与“全国廉洁书法赛”践行文化使命。

  这种多维立体的教育生态,催生出传统文化再生产的创新机制。当湖笔工艺融入文创设计课程,当书法美育对接乡村振兴需求,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态展品,而是转化为激活当代生活的文化动能。十年间孵化的“书法专家门诊”项目,以200余期公益服务惠及万人,成为“艺术反哺社会”的生动实践。

  三、双向赋能:构建文化传承共同体的“绍兴样本”

  学堂秉持“内承外传”理念,十年磨一剑,构建起大学、中小学、社区、海外协同联动的文化传承共同体。纵向,形成从“中小学书法推进工程”到研究生培养的完整链条,累计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横向,通过“美育浸润”行动辐射6省区,带动百余所院校书法社团发展。这种“枢纽型”平台建设,使书法教育突破单一主体局限,形成“大学引领、社会参与、国际联动”的生态系统。

  十年探索给予深刻启示:传统文化传承需构建开放包容的实践场域。当书法从教室延伸至社区文化礼堂,当临摹训练升华为廉洁文化创作,当笔墨纸砚连接数字云端,传统文化便获得了与现代生活对话的能力。“兰亭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为高校美育改革提供范例,更在于证明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它可以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纽带,是国际传播的柔性载体,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桥梁。

  结语:守正创新的文化觉醒

  站在十年的节点回望,书法美育的使命早已超越技艺传承。绍兴文理学院的实践表明,唯有将传统文化基因植入时代语境,以创新思维激活文化密码,才能让千年文脉真正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文化源泉。这种“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根”的智慧,正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动能。未来,“兰亭书法学堂”的探索,或将为全球文明互鉴提供更具启示性的中国方案。(绍兴文理学院院长 赵阳 责任编辑 刘延清)

全文链接:http://www.news.cn/app/20250512/d9672d8054ea4dac8baf4a5cf232833b/c.html

上一条:今日越城5月13日:喜报!语文单科第一,总分全省第一,闪耀文史类榜单!

下一条:新华网客户端5月12日:浙江首场“就业引航”宣讲会解锁基层新可能

关闭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新闻网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