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内瓦到山阴道——瑞士“兰亭书法学堂”10周年书法展暨作品集首发仪式,于4月22日在绍兴博物馆举行。展览于4月30日结束。
日内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以钟表业闻名,承载着深厚的人文传统。绍兴,因《兰亭集序》成为书法文化地标,又用海外“兰亭书法学堂”搭建起中瑞文化交流桥梁,不仅让瑞士学员掌握了书法技法,更令其领略到“天人合一”“刚柔并济”的东方智慧,实现了双向的文化交流与对话。
●记者 童 波
超越国界的书法魅力
走进瑞士“兰亭书法学堂”10周年书法展,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既有对传统经典的心摹手追,也有以自作诗歌、人生感悟、哲学思考为内容的创新之作,还有对书画同源的探索。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天人合一的东方精神与瑞士的湖光山色、人文情怀以及艺术理念在笔墨之中兼容鼓荡。
100多幅作品出自瑞士“兰亭书法学堂”教师和14名书法学员之手,他们中有教师、艺术家、动物学家、心理学家、陶艺专家等。这次,他们悉数来到绍兴,出席展览。
Nicolas Murisier,中文名叫岩安澜,是瑞士知名的动物学家,学习书法35年。在开幕式上,他站在自己的作品《鸿飞兽骇》前拍照留念。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以“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描述书法应追求的自然动态美,强调笔画的起伏变化需如自然界的生灵般充满生命力。
“我经常要给动物做手术,书法于我不仅是艺术,还可以锻炼我动手术的准确性、连贯性、节奏性,尽可能减少动物的痛苦。”岩安澜说,书法是一种积累和释放能量、锻炼平衡、追求自然表达的修习方式,将所有要素完美融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实属高妙。
画家Philippe的中文名叫夏云松,习书5年,其间大量阅读陶渊明、王维的诗后深受启发,每个周末到农庄去做义工,像农民一样耕作。他书写的作品都是田园诗,他认为田园情怀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他书写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也写王维的“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撇捺横竖中自有一番质朴韵味。
学习书法8年的克莉丝汀,毕业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她的书法《晴耕雨读》观照生活方式。“晴耕雨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概念,既描绘了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也蕴含了深刻的处世哲学。”克莉丝汀说,她向往这种生活方式,这是平和的带自我修养的一种生活状态。
心理学家Raffaella Dorier,中文名叫荷慈航,执笔书写一年半,此次展览展出了她的4幅书法:《自省》《感恩》《思辨》和《创造》。“书法让人自省,仿佛一面镜子,让人看到自己,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书法又具有思辨性,各种相反相成的元素都可以在书法中得到体现,帮助我们得到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达到新的融合,然后不断进取。”
展览上还有一些书法作品令人过目不忘,如马鸿汀临米芾的《淡墨秋山诗帖》,展现了她对中国山水诗意境的深刻理解。方鸿思的书法作品《虚空中满是君》《百岁真过客》等,言简意赅,却蕴含了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伊斯特万·科奇什(Istvan Kocsis)表示,展览完美体现了艺术超越界限、承载价值观的理念。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既是美学表达,也是哲学与修行。希望来自日内瓦的学员们能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以书法展为契机,促进文化交融与传统延续。
展示人文交流丰硕成果
今年是中国和瑞士建交75周年,也是瑞士“兰亭书法学堂”成立10周年,为了展示中瑞人文交流的丰硕成果,绍兴文理学院主办瑞士“兰亭书法学堂”10周年书法展,绍兴市书法家协会、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书法)、瑞士“兰亭书法学堂”联合承办。
“从2004年开始,瑞士日内瓦书法学习交流团来兰亭研习书法,许多学员每次都参加。2015年,绍兴文理学院在瑞士日内瓦设立海外‘兰亭书法学堂’。10年来,120余名瑞士书法学员到国内‘兰亭书法学堂’研修,举办了‘兰亭书法学堂在欧洲’书法展、2024年‘日内瓦—兰亭’瑞士‘兰亭书法学堂’书法展等。”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深厚的书法文化交流积淀,给举办本次展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今年是瑞士书法交流团第20次前来绍兴朝圣取经。”瑞士日内瓦大学书法教师王飞,20世纪90年代旅居瑞士,30余载以深厚的学养、科学的方法和执着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传播中国书法文化,其间带领欧洲书法学员到北京、南京、杭州、绍兴开展了一系列的书法“访学朝圣”之旅。2019年瑞士驻华使馆授予他“促进中瑞关系杰出贡献奖”。
“我先后教授瑞士及周边国家的400余名学生,其中80余人至今仍坚持练习与创作。”王飞说,这次参加瑞士“兰亭书法学堂”10周年书法展的14名书法学员,多人多次到访过绍兴,尤其对参加这次展览,积极性非常高。
据王飞介绍,在西方学中国书法的,除了高校的学生,还有社会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其中以医生、教师、律师、艺术家、银行家、建筑师居多,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历练、人格理想,很容易与中国书法精神相契合。书法是视觉艺术,它首先追求视觉的真实,然后上升为情感的真实,最后呈现为心灵的真实,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瑞士书友也都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书法是心性之学,它追求知行合一。
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认为,海外“兰亭书法学堂”10年的实践证明:书法在审美上的复杂性和技术上的难度不一定是沟通的障碍,书法能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学员们的书法作品表明,他们不仅能够掌握书法的技艺,更能通过创作的过程和作品,展示出各自独特的精神力量与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据悉,参加瑞士“兰亭书法学堂”10周年书法展后,书法学员还参与了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的“阳春畅写”“书写人生”等活动,并前往嵊州等地进行书法交流。
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窗
2015年5月,绍兴文理学院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设立首个海外“兰亭书法学堂”,至今已在新西兰、瑞士、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波兰、捷克、美国、乌克兰、泰国、法国、马来西亚12个国家的高校、机构设立15个海外“兰亭书法学堂”,遍布大洋洲、欧洲、美洲、亚洲等四大洲。截至目前,绍兴文理学院已派出20多名专业教师、200多名学生参与书法教学工作及中国文化交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项目累计惠及国外合作院校师生及当地民众逾2万人。
“教外国人书法,主要得让他们知道中国书法是‘以形写神’,通过书法训练,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着什么。”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教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书法)副主任陈文龙说,他曾多次前往瑞士、意大利,参与海外“兰亭书法学堂”的教学和交流。
“作为书法教育的实践者,我们深知,书法不仅是‘技’的锤炼,更是‘道’的传承。在瑞士‘兰亭书法学堂’的课堂上,既教授横竖撇捺的技法,也讲述‘意在笔先’‘字如其人’的文化哲思;既展示《兰亭集序》的千古风韵,也探讨书法与西方艺术的对话可能。令人欣慰的是,10年间,瑞士‘兰亭书法学堂’的学员们不仅用笔墨书写汉字,更以书法为媒,架起了中瑞文化交流的纽带。”绍兴文理学院校长赵阳说。
“中国文字可追溯至文明的起源,不断演进,注重美学要求,历经千年,书法家借此表达内在的人格与思想。”瑞士书法学员岩安澜说,能在瑞士“兰亭书法学堂”学习书法,是一种莫大的幸运,老师们传道授业,让他们沉浸在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之中。
据介绍,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接下来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推动书法教育。“走出去”开展教学工作机制包括:在国外高校或协作机构建立固定场所,利用固定时间开展书法教学。“引进来”开展交流工作机制包括:利用每年兰亭书法节,开展书法游学、论坛、展览等活动,吸引海外学生、各国中华文化爱好者走进兰亭研学。
“校方将始终以‘兰亭精神’为引领,深化书法教育的国际化探索,推动更多中瑞师生互访,让书法课堂成为双向学习的平台。将联合全球高校开展书法学术研究,挖掘其当代价值,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让书法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窗。”赵阳表示。
全文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ad/content/202505/02/content_58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