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绍兴文理学院联合淮阴工学院开展了“绍兴-淮安”思政课一体化协同教研活动。来自两地的思政教研员及一线教师代表500余人线上线下齐聚,通过专题研讨、现场教学展示等形式,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

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坚及淮阴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吴建华分别致辞。黄坚分享了绍兴文理学院近年来在思政育人制度体系、课程建设、品牌塑造、支撑保障等方面的有力做法。他说,学校全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绍兴样板,打响了“胆剑魂·越思政”育人品牌。
吴建华表示,绍兴-淮安两地联合打造双现场互动教学的模式,时空交融的教学实践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信仰的传承,希望以此次互动为契机,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课程共建、师资共有、成果共享协同育人机制。
随后的现场教学中,来自绍兴市鲁迅小学、淮安市红军小学、绍兴西藏民族中学、清江浦中学、绍兴稽山中学、江苏省清浦中学、绍兴文理学院及淮阴工学院的八位思政课教师呈现了八节跨学段思政课教学活动。活动以“周恩来精神”为思政育人主线,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知识点,贯通小、初、高、大不同学段,通过大中小学同课异构,构建“知—情—意—行”螺旋式上升的理论教学逻辑。

在教学点评中,专家组认为,小学组通过沉浸式情境教学触碰历史的温度,实现知识与心灵的共成长;初中组通过分享周恩来与西藏、驸马巷的故事将周总理的“为民族谋复兴”精神品格与新时代青少年使命相链接;高中组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周恩来现代化构想”为议题,揭示了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复兴逻辑;大学组通过学理性梳理引导学生寻找中国式现代化的践行答案。本次活动的八节示范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令人深受启发。
本次活动还举行了“绍兴-淮安-乐山”互动交流。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坤林、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施坚、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文杰、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政治教研员骆新华、淮安市教学研究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康泉就“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市域实践”进行了展示与分享。
“小少年志气高,总理故事心中装。学楷模有担当,强国路上追星光……”鲁迅小学师生们与AI合作创编的儿歌回荡耳畔。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红说,这场跨越千里的“握手”,不仅让三地教育版图连点成线,更让大中小学思政课螺旋上升的“序”与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魂”交织成网,当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打破地域壁垒,当红色基因、生态智慧、文化密码成为三地共有的精神坐标,一体化便不再是地理的缝合,而是人心的共鸣、愿景的共筑。(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 通讯员 肖海岳)
链接: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5a5dcd9382a24592b31c6ca96e1d3c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