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越文化外译有限,仅有《国语·越语》《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等几个英译本,以及禹迹图、鲁迅作品等的外译本。
为进一步探究越地优秀典籍外译的路径和方法,讲好绍兴故事、传播绍兴声音,11月26日,绍兴举办“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中华典籍外译研讨会暨第一届越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中心学术论坛”,旨在进一步梳理越文化脉络,凸显越文化的核心特色,推动越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未来,绍兴文化的外译与传播,将围绕治道思想、越文化典籍、阳明学、宋韵文化四个课题进行。
●记者 董晓晓
越文化国际传播期待各方协同
季羡林说过:“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翻译之于文化传承,之于越文化的全球传播与国际对话,不仅是当下的时代诉求,也是对古越文明的历史回应。
越文化是浙江文化根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禹、王羲之、王阳明、鲁迅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及越国文化、南宋文化、运河文化、书法文化、黄酒文化、戏曲文化等为历史文化节点,纵横交错,显示出越文化鲜明的特点,有脉络、有传承、有特色。
而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和重要媒介,是国际文化互动、交融的直接推动力,换言之,语言交换或翻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有效度。因此,相关文献、著述的翻译工作在这一环节尤显重要。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中华优秀典籍为载体,以外译为手段,以国际视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典籍中的治道思想外译研究、儒家十三经外译与传播研究、宋韵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阳明学外译与传播研究及其他中国经典作家作品外译研究等多个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
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寿永明教授以绍兴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引,强调了越文化研究和推广的重要性,表达了协同各大高校推动越文化国际传播的期望。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诸凤娟教授提出,传承和弘扬越文化要注重越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持续翻译越地典籍,向世界介绍越地文化,把越文化对外翻译传播研究作为探索越文化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的一条重要途径。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辛红娟教授认为,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在更广阔的话语系统中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急迫的时代命题,青年一代更应积极探索对外传播路径,聚焦中外学术交流史,汲取跨文化的传播智慧,积极对话海外汉学研究机构。
记者了解到,绍兴越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中心,已于去年成立,以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为学术支撑,希望把越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翻译出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扩大越文化的影响力。
绍兴文化外译正在进行中
深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做好“绍兴文化走出去与绍兴文化外译”,有助于打造新时代文化地标。
中国历来有以史为镜、古为今用的传统,“经”提供哲学原则,“史”提供真实的案例。中国典籍的发展史就是“治道史”,治道思想外译对中国文化对外推介和促进全球治理有积极意义。
《国语·越语》《越绝书》《吴越春秋》三部历史文化典籍,皆描述吴越争霸故事,总结吴越兴衰之理,蕴含道家、儒家、兵家三大学派的治道思想,彰显中国哲学思想的丰富性。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王敏对这三本典籍及其英译本进行文本解读和翻译对比研究,并分析其中儒家、道家治道思想术语的分类及翻译。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的编撰者从多方面吸收《国语》的营养,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志,《吴越春秋》主要取材于《越绝书》,三部典籍有传承性,有益于互相对比分析。某些道家治道术语,在《国语》和《越绝书》中存在不同的意义解释,就需要使用不同的英语表达和翻译策略。”王敏告诉记者,研究以文章翻译学的“义、体、气三合”标准来对比考察原文和译文,以探究三部典籍中治道思想的翻译异同,以实现治道思想的全面移译,传递了儒家的“人治”理念、道家的“道治”思想和兵家的“富国备器”战略。这一研究体现了文章翻译学自身建构的层次性和对典籍翻译诠释的有效性,为地方典籍外译与传播提供了宝贵启示。
毕功了溪,禹禅会稽,越为禹后,数千年来大禹文化扎根绍兴,源远流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师吴鉴萍在发言中,阐述了绍兴大禹文化的人文内涵及其在东亚的传播影响。近年来,绍兴的禹迹研究引领全国大禹文化研究新趋势,和东亚地区大禹研究机构的交流互鉴也日益频繁:2021年,绍兴牵头编制《东亚禹迹图》,得到日本治水神·禹王研究会和韩国丹阳禹氏宗亲会的积极支持与全面合作;2021年,绍兴文史专家李永鑫先生所撰大禹研究集大成之作《大禹传》面世,消息传到日本,引起日本大禹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加强大禹文化在东亚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促进东亚地区大禹文化的传播传承,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亚向心力,助推东亚命运共同体建设,诠释大禹文化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这正是绍兴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现实意义和美好贡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副教授马小明在发言中讨论了鲁迅作品在阿拉伯国家的外译与研究现状。自1956年第一篇鲁迅小说翻译成阿拉伯文以来,阿拉伯国家关于鲁迅的研究不断涌现。
“鲁迅先生的作品及其思想价值方面的研究已经在22个阿拉伯国家蔚然成风,其文学思想已对埃及阿卜杜·盖法尔·迈卡维等多位当代阿拉伯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其作品阿译本和相关研究论文已经联通了阿拉伯国家和中国间的感情。”马小明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人文领域的深入推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鲁迅作品被翻译成阿拉伯文,会有更多阿拉伯国家的专家学者去发掘和探讨鲁迅思想。
未来将围绕四个课题开展研究
记者了解到,未来越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中心主要围绕四大课题进行研究:
一是治道思想外译研究,整理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中的治世思想,以《国语·越语》《越绝书》《吴越春秋》三部历史文化典籍为例,研究其外译与传播情况。
二是典籍外译研究,建立佛家十三经和儒家十三经汉英平行语料库,展开儒释两家典籍的英译及对外传播研究。
三是阳明学外译研究,了解阳明学典籍在海外的译介情况,探究其当代价值,创建王阳明《传习录》多语种平行语料库。
阳明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在近现代东亚儒家文化圈中都可以观察到阳明学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思想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如何将阳明学的精神拓展与上升至“世界”层面,是阳明学研究者不容推辞的时代使命。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丁青以代表阳明学核心思想的《传习录》日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阳明学典籍在日本的传播、流变及发展过程,为阳明学在日本系统深入传播历史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在外译研究中,语料库作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优秀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吴香淑告诉记者,在国内,多语种平行语料库建设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缺乏相应的平台。越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中心为此组建了课题组,正在创建王阳明《传习录》多语种平行语料库,并进行应用研究,进一步促进阳明文化的传播。
四是宋韵文化外译研究,梳理以陆游为主的宋代名人作品和典籍的译介和海外传播情况。
目前,陆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比较小众,无论从诗歌数量和比重上看,还是从世界文学选集对陆游诗词的收录情况来看,对陆游诗歌的译介远不及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著名汉学家林理彰也认为“陆游在西方的知名度远比苏轼小得多,理应获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对待”。
“陆游的爱国情怀及侠骨柔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通过更多陆游诗歌作品的译介,可以让全世界的读者了解到爱国诗人陆游的可敬与可爱,还原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陆游形象。”辛红娟教授说。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陈东方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陆游外译研究中,她将创建陆游诗词汉英对照平行语料库,进一步丰富诗词翻译领域语料库的建设;同时,强调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有机结合,从大量的翻译事实和现象出发,深入探讨译者的风格、意象再现、情感传译等方面问题,进一步构建陆游诗词在英语世界译介的全景图。
记者:董晓晓
链接;http://epaper.sxnews.cn/sxrb/html/2022-11/30/content_11861_7038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