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越文化研究院与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越文化研究学术沙龙”首讲在教育学院202室举行。沙龙首讲邀请了教育学院陈巍博士担任主讲人,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潘承玉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李黎教授担任主持人,教育学院众多师生参与了本次沙龙活动。
陈巍博士做了题为《心理传记学视域中的越中“遗珠”——以潘渊与朱锡侯为例》的报告。他指出,心理学作为一门纯粹的舶来学科,其发展离不开一大批1949年前赴欧美留学后回国工作的先驱学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学者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或是在解放后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而被迫中断了学术生涯,或远走台湾欧美而在大陆学术界销声匿迹。本次报告即借助心理传记学的视角,结合新近发现的史料,以两位绍兴籍的心理学先驱——潘渊和朱锡侯为例,尝试对他们的人生轨迹、学术研究及身后评骘进行梳理与重构,以还原其在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教育学院副院长李黎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她指出,目前心理学研究仍以自然科学为主流,而陈巍博士的研究回到了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路径上,对推动心理学研究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条腿走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参加沙龙的教师代表也纷纷发言。付八军教授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最关键的是思想,开展学术沙龙能为我校年轻教授的思想交流提供平台、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因此他建议这一形式可以持续下去,形成固定的制度。杜海平教授认为学术沙龙既要有兴趣群体,也需要有优秀的报告,我校的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更应当借助于团队的支撑,而越文化研究沙龙为此打开了新的局面。鲁志鲲博士则认为,潘渊与朱锡侯两位心理学家都是民国时期的心理学先驱,但其学术成就尚未被学界重视,陈巍博士挖掘其背后的政治历史原因,为我们反思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向。同时,他也指出,作为一门舶来学科,国内的心理学研究长期迷失于西方话语当中,中国化程度不够,这也是大批心理学家被埋没的另一重要原因。
越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潘承玉教授作总结。他提出,“越文化研究学术沙龙”有利于推动大学校园学术环境、越文化研究学术氛围的塑造;越文化研究需要借助于新的理论、发掘新的资料、推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陈巍博士的精彩演讲在这些方面为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显示出我校青年学者的可喜素养。他还向教育学院介绍了研究院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研究和工作重点,期待今后能得到教育学院老师的更多支持和参与。
(越文化研究院、教育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