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晚,“绍大夜话”第三十四期之“青春夜话”第二十六期举行。校长赵阳与社团负责人代表共同探谈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社团的创新与成长。学校办公室、学工部、研工部、团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多位经验丰富的社团指导老师代表参加活动。


“引进来”与“走出去”
“越讲越红”大学生宣讲团致力于用青年话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社团负责人芮语乐同学分享了自己从社员逐步成长为社长的成长经历,表示社团未来将继续探索创新,融入更多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党的故事”,做好红色文化的有力传递者;大学生吴越文化研究会的杨洲同学带领社团创新非遗传播模式,以青年人的视角将“老传统”变成校园里的“新潮流”,努力让非遗文化代际传承;“这25年里我们社团在坚持做着一件事”,“爱之翼”救护社的杨雨彤同学分享社团对送医下乡公益事业的25年坚守,她表示社团要多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让“爱之翼”的红医精神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赵阳对学生社团的发展寄予厚望,指出学生社团既要坚持“引进来”,持续挖掘有对应需求的对象群体,吸收储备一批优秀人员,为社团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也要坚持“走出去”,不断吸纳国内外时事元素丰富社团活动内容,敏锐捕捉校内外新鲜事件拓展活动形式,确保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力”与“影响力”
计算机协会的田嘉豪同学谈到用技术赋能专业,从专注于计算机竞赛到主动下沉实现破圈,他以社团为基地结识众多“高手”,在双创大赛路上行稳致远;建模立方(BIM)协会的林锴浩同学直言在社团中完成了个人能力的全面跃升,表示将抓住数字时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机遇继续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不断前行;青藤研学社的陆小萍同学表示社团为研究生群体提供了高质量合作研究平台,激发同学们多角度、跨专业的深度思考,同时她也坦言目前面临的挑战,表明将探索创新形式以提高社团活动参与率。
赵阳对学术类社团在专业领域开展的积极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在专业深耕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社团还需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社团应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邀请各界代表参与其中,以精准把握社员需求、强针对性的活动形式与内涵为基石,在持续积累与沉淀中扩大整体影响力,塑造学生社团品牌新形象。
“精细化”与“多元化”
和畅书法社团的吴敏菲同学抒发自身对书法文化的赤忱之情,表示在汇聚多元热爱的书法社中蘸墨挥毫、畅叙欢欣、领略笔墨纸砚的美学是她课余生活中最放松的时光;阳明剧社的尹淑雯同学分享社团在浙江省高校校园原创文化巡演中的经历,话剧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生动的舞台美学,有力推动了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库可音乐社的王姿诺同学结合参加开学典礼等大型活动的经历感慨“加入社团是我大学生活中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之一”,社团以音乐联结社员,用旋律温暖校园,她与社团共同成长蜕变,在专业性与普及性中寻找新平衡;抱一拳社的郑翔同学分享了初见传统武术展演的惊叹不已,也坦言当下武术文化面临人员紧缺、技术挑战等困境,不过他坚定表示“愿以武载道,传承不息”;大学生国际交流中心的王舒同学秉持“青年愿做文化摆渡人”理念,通过涉外志愿服务提升了跨文化沟通、协调能力与共情力,直言国际视野的拓宽和创新思维的激发是她最大的收获。
和畅书法社指导老师王旭初表示近年来书法社转型明显,随着非书法专业学生的大批加入,让书法文化的影响力持续扩大;阳明剧社指导老师卓光平表示同学们在话剧中收获颇丰,从“四位一体”的舞台诠释到发表相关学术化论文,社团一直在成长;建模立方(BIM)协会指导老师李娜分享社团经验对学生升学求业道路助力极大,参与实体项目中带来的价值感更是无可比拟。
赵阳对社团在多元化发展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给予了肯定与赞赏,表示学校将大力引进常驻专业人才为社团发展提供精准、专业指导,同时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作为坚实的理论支撑,助力学生社团在专业领域开展精细化钻研,推动社团在守正创新中开启新一轮高质量成长。
赵阳对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社团是校园文化丰富程度的衡量尺,彰显着高校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向社员学生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紧密结合青年兴趣与时代热点,大胆探索、勇于破圈,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社团品牌;二是加强合作与交流,要建立跨社团协作机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社团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加强宣传与管理,加强社团的全流程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多种渠道展示社团风采,确保社团文化基因有序延续。赵阳还表示学校将充分调动相关职能部门的多方优势,为社团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助力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赵晗宇 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