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忘初心,修德求真,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教强省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战略目标和“三步走”战略步骤,坚持“强特色、优治理、拓空间、促融合”工作导向,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坚持党建引领,对标一流建设,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倾力打造“六个文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校第四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推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报道,回顾过去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提振全校师生的精气神。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人才强校首位战略,坚持高起点引才、宽视野选才、多渠道育才、全方位用才,人才数量、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人才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和战略性支持。
2月29日,新学期召开干部大会暨作风建设大会,强调全面落实“高教强省”“人才强省”决策部署,重点建强“三支队伍”。
在学校干部大会等不同场合,校党委书记崔凤军多次强调,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打造勇创新敢争先、能担当善作为的人才队伍,重点建强“三支队伍”——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高水平的一线教师队伍。校长赵阳多次强调,人才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要始终坚持人才强校首位战略,打造“人才高地”,共建“创新高地”。
坚持党管人才,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人才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根本保证。”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准确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定位,着力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五年来,学校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系、人才工作管理体系和思政体系。成立了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的人才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构建校-院两级人才工作管理体系,发挥二级学院在人才工作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学院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人才工作闭环体系。建立和完善校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保证日常联系“直通车”。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不断完善人才公共服务。成立绍兴文理学院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设立“三育人”和“树人奖”等荣誉表彰,构建“党建引领、榜样示范、底线约束”三位一体的教师思政工作体系,统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营造爱才浓厚氛围。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引导广大人才心怀“国之大者”,涵养家国情怀、激发奋斗精神、弘扬道德风尚。学校获绍兴市2021年度重才爱才“伯乐奖”。
2022年12月14日,学校召开党委人才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校”首位战略。
聚焦创新资源,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创新是发展第一要素,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学校以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依托海内外引才计划,汇聚一批高层次的一流人才,优化师资结构。
通过不断完善引才政策,修订《绍兴文理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修订稿)》,学校不断提升引才政策的比较优势,增强人才引进吸引力。不断拓宽引才渠道,依托国家及部省级人才计划和绍兴市系列招才引才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和渠道,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主动对接,提高人才引进率。不断灵活引才方式,坚持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相结合,建立灵活多样的引才工作体系,广泛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或为学校服务。人才团队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成果培育、团队建设、特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国开放创新思维最前卫的地区是浙江;高校的多学科优势让你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什么;这个学校有一群想做事的人,也是个做事的地方!”伍法权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家,来校后带领团队致力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团队不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在岩石力学便携智能仪器研发、无人机和LiDAR非接触式数据测量、岩体工程智能云平台研发等方面的成功探索也得到行业认可。
2019年以来,学校共引进高层次人才386名,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7人、省部级人才领军12人,实现发达国家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零的突破。博士比大幅提高,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9人次。
2022年11月1日,学校“人才之家”揭牌成立,搭建联系人才的新桥梁、服务人才的新平台和凝聚人才的新载体。
坚持引育并举,优化多元化人才培育模式
以青年人才培养为导向,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学校注重本土人才的自主培养,建立高层次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实施省、市级特支计划倍增计划,培育国家级特支计划,不断完善多元化人才培育模式。
学校推出“鉴湖学者”培养计划,以业绩与贡献为导向,坚持“分层分类、注重实绩”原则,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对学校已有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提升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获得感。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每年选派一批教师到国(境)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学习培训、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等,逐步提高人才队伍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拓展学校人才队伍视野。
“已经有3个产学研项目在推进了,落地后能大幅提升印染废水处理效率,降低废水处理成本。”承担着印染集聚区60余家印染企业的废水集中处理并实现达标排放的绍兴柯桥江滨水处理有限公司,依托与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共建的博士工作站,按下了提质增效“快进键”;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胡保卫教授博士团队也在持续推进产学研联合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学校探索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应用性强,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的学科教师到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创新工作,培养一批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实用新型人才,推动应用型大学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双师双能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学校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鉴湖学者”聘任27人,青年拔尖人才第一批遴选8人。自主培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学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省部级人才6人次,省高校领军人才19人,市“名士之乡”特支计划34人。“双师双能”教师587人,占比达51.7%。
3月27日下午,绍兴文理学院召开第四届“树人奖”综合评议会、评选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
学校举办“人才会客厅”系列活动,搭建学科交融的“立交桥”、创新创业的“策源地”、人才发展的“加油站”。
激发人才效能,构建人尽其才工作格局
“分类管理,科学评价,强化责任,人尽其才”,为了构建完善的人才工作格局,学校不断优化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发展空间,奋力打造“用好才、留住才”的人才生态。
学校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全面评价人才在党建思政、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业绩,拓宽人才发展空间。优化关键资源配置,探索团队负责人负责制,加大对省-市-校科研平台关键资源倾斜的力度,提升人才平台能级。充分对接地方产业,厚植人才发展土壤,依托绍兴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智能视觉四大“万亩千亿”产业优势,充分发挥人才集聚的优势,积极整合科研力量,主动融入区域发展。
通过务实的举措,人才效能逐步呈现。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作为国内外专业从事越文化研究和价值当代化的唯一权威省级平台,结出累累硕果,为浙江文化强省“窗口”建设和绍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兴市”作出贡献。学校与长电集成电路(绍兴)有限公司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推动绍兴文理学院微电子专业招生扩容,为绍兴发展集成电路培育输送专业人才。与百度公司、慧科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百度云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百度云人工智能实验室、人工智能体验中心、人工智能专业实训体系等平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绍兴智能视觉“万亩千亿”产业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建立研究机构和地方智库,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咨询,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研究中心加入浙江省社会治理研究智库联盟,越商研究中心入选绍兴市社科特色智库。
3月1日-4日,第一届杜时贵院士团队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探讨加快岩石力学科技成果向工程实践和应用转化路径。
3月25日,学校召开浙东运河数字孪生与文化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探讨组建核心团队发挥学术先导性功用,深入挖掘浙东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2019年11月11日,学校与中芯绍兴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
“人才指数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指数。”学校人才办、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坚持党委领导,坚定人才首位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主体责任,激活二级学院的引才主体责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人才自主培育,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切实提高人才密度,有效提升人才质量,主动作为,做好学校人才工作,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