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浙江教育报10月17日:“老破小”乡村变形记  绍兴文理学院师生打造“青春坡塘”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0-17
  

  编者按: 2003年6月,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重要决策。自此,几万个村庄的命运被改写,一幅“百姓与环境共美,山水与经济共富”的乡村画卷在广袤的之江大地上徐徐展开。20年来,聚焦为“千万工程”增值赋能,浙江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凝心聚力投身到“千万工程”的伟大事业中。本报即日起推出“助力‘千万工程’,焕发‘万千气象’”系列报道,介绍师生们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
  几许新墙掩旧舍,一条古道通茶林。改造后的云松自然村一步一景,整个村庄就是一个景区。到了晚上,星空露营、书房球场,这些能供夜间娱乐的场所多了,村子里的年轻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云松自然村的变化是绍兴市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脱胎换骨”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年轻化、文艺范儿,坡塘村正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向往的“诗和远方”。
  蝶变背后,有一群来自绍兴文理学院的年轻“设计师”。他们为坡塘发展出谋划策,为IP打造集思广益,用年轻人的思维与眼光勾勒未来乡村图景,激活了坡塘村的青春因子。  

  村里来了“会讲故事”的大学生
  一道普通的炖鸡煲,因为添加了几颗千年银杏果,就有了值得说道的故事;一泓清泉水,因为从悬空倒挂的茶壶嘴里流出,就成了缥缈的云壶飞瀑。被大学生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后来频频出现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故事里的坡塘村,不仅风景秀丽、民风淳朴,还是距离城市最近的茶园。
  但在老越城人的印象里,坡塘村“蛮乱的”。缺少规划的建筑和公共设施在村里各处“野蛮生长”,邻里纷争不断。彼时的坡塘村被戏称为“破塘村”。
  2016年6月,罗国海出任坡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改造老街、新修公园,他用7个月完成了村容村貌整改。在“千万工程”的语境里建设未来乡村,美丽只是村庄的底色,能带动村庄发展、村民富裕才是个中关键。罗国海发现,守着漫山遍野的自然资源,“讲好绿水青山的故事,才有金山银山的路子”。
  坡塘村能挖掘哪些故事?谁来讲好坡塘故事?一筹莫展之际,绍兴文理学院师生的出现恰似一场及时雨,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与坡塘村签订校地融合党建共建协议。通过座谈交流,大学生们的话逐渐打开了村干部的思路。“千年银杏果”“范蠡养过的鱼”“莲花落里的清新坡塘”等一批创意故事和点子被“碰撞”出来。
  让“懂文化的人帮着讲文化”,坡塘村着手恢复革命烈士金子定故居、建设乡村艺术馆、改造云松客厅等,还对范蠡养鱼筑坝遗址加以修缮保护,将范蠡泛舟隐退、唐茂盛拜师学艺等文化场景融入村庄布景……

  学生变“小先生”
  原来把文化讲好可以带来这么多附加值,罗国海意识到,村庄要发展,光靠村干部是不够的,每一个村民都要参与进来。首先要改变的是村民的思维,于是,他向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徐青提要求,能不能让大学生给村里的老人、孩子“上上课”。
  文化礼堂作课堂,大学生变“小先生”,一场场贴近生活的知识宣讲活动把村民们聚拢起来。“厨房里的微生物风险”讲的是食品安全和健康养生;“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讲的是生态保护和无废城市创建;“智能手机摄影”则要帮助老人融入年轻人的世界。面向村里孩子的科普大讲堂也开起来,有趣味科普实验、化学知识讲解、兴趣拓展辅导等。“看起来在传授知识,其实也在改变认知。”大学生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许就能触动、影响乃至改变村民。
  云松自然村划出地块建停车场,当村委会作出“停车不收费”决定时,不用多说,村民们就理解了村干部的良苦用心。因为大学生们曾经分享过流量的概念,村民知道把“流量”变“留量”,景区化的村庄才会发展得更好更长远。寒暑假时,科学教育专业学生何解语会和其他学生一起到村里调研、和村民攀谈。学生们提出的建议,村民都会认真听取、积极采纳。后来遇到村民工作做不通的时候,罗国海也会想办法找大学生给村民摆事实、讲道理,“他们可比我这个村党委书记讲话管用多了”。

  文艺活动扮靓乡村
  云壶飞瀑、云山小道、云福广场……改造后的云松自然村有了自己的“云松十景”。在大学生们的建议下,坡塘村将年轻人对拍照打卡的场景、氛围诉求融入村庄建设规划。每一景都是一个打卡点,不仅精心设计布局中心景观,还兼顾了打卡点四周的环境,并标注了最佳拍摄位置。
  把游客吸引来是第一步,怎么把游客留住并转化为推动坡塘村发展的后续力量,才是关键。大学生们又给坡塘村出谋划策,建议多推出一些自有品牌的创意活动。于是,当其他地方还在“卷”大小长假的传统活动时,坡塘村已经先后打造了“绿野仙踪”山地跑、“寻找秋天”摄影展等一批具有云松辨识度的创意活动。
  看到云松自然村销售自制茶饮和咖啡时选用的是印了“福”字的纸杯时,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李婷菲比村干部还着急,“这纸杯太没有云松特色了”。于是,在和村干部座谈交流时,李婷菲提出特色乡村IP建设、打造特色乡村名片,“坡塘村下辖的坡塘、盛塘、云松、应家潭等自然村都各有特色,还可以进行IP联合”。
  经过大学生的提醒与协助,“云松十景”的四季美图被制作成相册和明信片,然后衍生出一幅幅国画、油画、水彩画,继而由画及字、由画入诗、由画成文,再将其制作成各式文创产品。罗国海感叹,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创形象后,“云松十景”真正带动了村庄的旅游经济发展。(本报记者 舒玲玲)

全文链接:http://www.zjjyb.cn/html/2023-10/17/content_44183.htm

 

上一条:浙江教育报10月20日:用好“枫桥经验”的思政“富矿”

下一条:绍兴日报10月11日:卓光平:助力鲁迅“出海”的人

关闭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新闻网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