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新闻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学院要闻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文理学人】裘斌:理论“务农” 乐此不疲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03-18
  

编者按:为营造尊重学术、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特开设“文理学人”专栏,聚焦身边的优秀教师,宣传报道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新成果和新业绩。

 

  裘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教师首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主持人、学生首篇全国政治学专业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者指导教师。“做好两件事:把研究做实,把书教好;着眼两个‘本’:以民为本,以生为本。”裘斌这样介绍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是最大的出发点

  “从事乡村治理研究,这是我很自然、很有缘分、很快乐、充满感情的一件事。”裘斌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一开始分配到乡村师范任教,踏出校门就是农村,很自然地就选择了乡村治理作为研究方向。
  2000年,改革开放正继续向纵深推进,作为中国改革先发地的农村正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如何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将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更有机结合?作为彼时刚刚涉足乡村治理研究的青年教师,裘斌深深地感觉到,农村所面临的矛盾多为基层的人民内部矛盾,矛盾的社会调控存在滞后性,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农村基层干群之间的政治信任构建问题。
  带着满满的责任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裘斌完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对于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社会调控滞后的思考》。论文很快被刊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全文转载。之后,围绕基层社会矛盾调控、政治信任构建,裘斌展开了持续的探究,在《浙江社会科学》《理论探讨》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

 

“历史的研究”和 “对现实的研究”相结合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学界政界热点话题。基于对中国历史一直以来的浓厚兴趣,裘斌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能否以史为鉴,汲取历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政治智慧,推进和谐社会构建?”裘斌请教了当时任职我校的原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陈骏,得到肯定,于是沉下心来,对历代“治世”、“盛世”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成因作了系统梳理与专题研究,在《浙江社会科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2006年申报了省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研究课题“中国古代历史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启示”,获批立项。五年慢工细活的研究之后,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治世”•“盛世”•和谐社会》赢得同行好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专栏介绍,还获得了2012年度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裘斌深有感触,认为只有不忘本来,善于汲取历史智慧,才能更好地推进当代乡村治理。

近年来发表、转载研究成果的部分学术期刊  

  为了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继2010年在浙江师范大学师从浙江省著名乡村问题研究专家卢福营教授做访问学者之后,2011年,裘斌又考取了全国著名党史研究专家、东北师大荣誉教授郑德荣的博士研究生。根据郑德荣教授的明确要求,裘斌在学习期间努力做到:完成3000万字的文献研读;创新研究思路,在导师主持的讨论式课堂上有独立思考;坚定研究方向,将研究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学习期间,裘斌和导师合作完成了《论乡村政治信任重建中的村民公共参与》等学术论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把握“以民为本”和“以生为本”两个抓手


  “作为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从事学术研究不能‘目中无人’。”裘斌谈到他的基本学术理念时说。围绕农民政治参与的价值、问题和对策,以及乡村公共权力运作中的治理精英与非治理精英问题,裘斌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和思考,在《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2012年申报了教育部规划项目“先富能人治村对村民公共参与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聚焦乡村精英“引领性”作用和村民群众“主体性”作用的良性互动,2014年完成研究成果《“先富能人治村”视域中的村民公共参与》,该书被评为浙江省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
  如何将“能人治村”推进到“贤人治村”?基于实证研究中发现的新情况,裘斌于2015年撰写了《“乡贤治村”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走向》等论文,受到《社会科学报》等重点推介。在此基础上,2016年裘斌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乡村治理中乡贤的定位、作用及其规范机制研究”,并获准立项。这是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的首个国家级研究项目,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规划的“顶天立地”研究框架开了个好头。

2018年7月,在绍兴越城区孙端镇新河村调研乡贤参事会建设情况

  “作为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师,要力推学术研究‘后继有人’。”在裘斌主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围绕有关国情和国史问题聚精会神热烈讨论的场面。这与他“以生为本”、“科研反哺教学”的教学理念分不开。裘斌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专题学习与课外文献研习相结合、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团队讨论相结合、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调查相结合,籍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学术研究。医学院护理学1805班学习委员官钇含就非常喜欢裘斌的思政课,“裘老师讲课内容有趣,在‘讲好故事’中让我们明白‘好道理’;课堂讨论+点评环节,促使我们深入思考问题,全面获得答案,辩证看待事情,自觉增长见识。”
  在裘斌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成立了基层治理研究团队,创建了“科研智囊团”微信公众号,聚焦乡村振兴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思考。去年暑假,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161班学生任雅楠等作为“浙江八八战略”实践调研团成员,在裘斌的带领下赴乡村考察调研,九月份参与申报了校级课题“乡村治理中三治融合与发展研究”并获得立项,“裘老师非常注重引导我们关注社会、独立思考、多做研究,认真指导我们撰写论文、开展调研并及时反馈。我们希望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为社会治理发挥一点点力量。”学生科研团队成立以来,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长篇学术论文,获准立项“治村型乡贤主导下的村庄治理及其推进路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成果获得多项省市级奖励——这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首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也是该学院学生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全国政治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18年7月,带领本校学生赴绍兴嵊州下王镇石舍村调查“村嫂”志愿服务

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思政141班毛张敏在政治学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裘斌老师在承担教学任务方面一丝不苟、不打折扣,在学院多项重要工作中勇于担当;科研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在乡村治理视域持之以恒地探究拓展;带领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成果不断,非常不易。”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章越松表示。除了承担教学研究工作,裘斌还担任了绍兴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重点建设学科项目负责人等。去年11月,裘斌领衔的教学团队入选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看到指导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跟随老师参与学术研究,看到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课堂上探讨问题和思想碰撞,看到自己关注和研究的乡村振兴问题日益受重视,特别开心!”裘斌说,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忙并快乐着”。


  人物名片:
 

  

  裘斌,1970年9月出生,绍兴嵊州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先后在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绍兴市高校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在《浙江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政治》等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术观点多次获得《社会科学报》重点推介,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首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主持人、学生首篇全国政治学专业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者指导教师。多次获评校优秀教师、校首届最美党员教师,绍兴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入选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  

编辑:张颖


 

上一条:学校召开二级党组织书记、专(兼)职组织员会议

下一条:百名学子返高中母校代言文理

关闭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新闻网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访问者